请输入关键字

让大龄自闭症孩子成功就业,这3个家庭是怎么做到的?

2018/10/31 20:06:15

No.1

和父亲一起「上班」


阿俊,跟着爸爸做把这些材料放在桌上。”45岁的冯天平手把手指导着16岁自闭症儿子阿俊掌握工作流程。


阿俊肤色很白,眼睛很亮。如果不是与他说话时迟迟听不到回音,很难相信这个男孩患有重度自闭症。


父亲冯天平回忆起孩子确诊的那段时间,“当时真的很难接受!我会抱怨老天不公,为什么给我一个这样的孩子。”


经历过漫长的否定期之后,冯天平选择了接受。“回头看看,没有一丝退路了,只能带着孩子走一步看一步了。”后来,他毅然地辞去了工作,开始带着儿子进行能力训练。


如今,16岁的阿俊在父亲的陪伴下,开始尝试迈入社会进行工作实践。


冯天平帮着阿俊开展工作:分拣、归类!冯天平做一遍,阿俊学着爸爸的样子跟着一起做,做完以后,爸爸就会赞美阿俊。


得到父亲肯定的阿俊,工作起来更卖力了。这样的日子过了大半年,阿俊和父亲每天一起上下班,生活忙碌且充实。


冯天平说,“孩子在这方面很聪明,一些简单的工序只要示范一两次,他就学会了。但稍微复杂一点的工序,就无法独立完成。比如给每个箱子封胶布,或许需要运用到手脑协调能力,教了几十次他也没学会。


并且,经过多年的康复训练,阿俊仍然没办法与人交流,只有冯天平能听懂儿子只言片语的意思。


 


一位工友说:“他刚到工厂那会儿,我们还不知道他有自闭症,觉得他单纯得像个孩子,工作之余我们还逗他玩。”后来大家知道阿俊是自闭症患者后,也从未对阿俊投去异样眼光。


“大家平时很照顾他。我也很感激工厂老板愿意给阿俊这个工作实践的机会。”说完,冯天平摸了摸阿俊的头,一脸欣慰。


之前总是焦虑害怕,如果自己老了,就没有精力照顾他了。这悬在心中的结,让冯天平迫切地想为阿俊去寻求融入社会的机会。


阿俊是幸运的。父亲不仅为他找到了工作机会,还帮他融入集体。让他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中工作,为自己挣一口饭吃。


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。



No.2

决定「创业」


同样因为就业问题而发愁的16岁自闭症少年Clay,靠自己谋取了新出路。


澳洲布里斯本的自闭症少年Clay,两年间投递了许多家简历,但全部石沉大海,没有回音。


妈妈劳拉说很少有老板愿意给儿子机会,因为他的言行跟其他人不一样,雇主在第一印象上就会有不公平的假设,并且他们也没有耐心去了解孩子们长处和能力。


实在没办法,Clay的爸爸决定教他清理垃圾桶的技能,并帮他成立一家以清洗垃圾桶为主业务的服务型公司“Clay's Bin Cleaning”


 


第一年,他收获了70多个客户,赚到了6000多美元。后来实在忙不过来了,他又聘请了3位同学。至今的他已有200多个忠实客户。这样的成绩,他自己都难以置信。


Clay妈妈劳拉说儿子2岁查出自闭症,除了行为障碍的问题,孩子对数字有着特殊的敏感,从做生意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。


如今,克莱的客户越来越多,妈妈便帮他搭建了App,管理顾客订单。


 


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,Clay也有着自己的想法!


他希望日后公司的业务不仅是清理垃圾桶,还能清理汽车,清理道路,最终可以成为一家专业的清洁公司。


对个人的生活,Clay也有着美好的愿景,他希望以后可以成立家庭,住在海边,他喜欢那样的生活。


 


如今Clay的生意越来越好,作为妈妈的劳拉也很欣慰。她希望儿子的未来可以不依赖社会福利金,独立生活。与此同时,她也鼓励自闭症孩子的父母们,尽量给孩子多一些尝试,不要因为自闭症限制了孩子的发展。



No.3

「北漂」谋出路


孩子有工作了,签合同、上社保的那种。韩爸爸非常激动。


儿子宇航3岁时被诊断为轻度自闭症,如今他的生活基本可以自理。14年宇航毕业后,韩爸爸帮他找了四年工作,都没有成功。


毕业后做什么?这件事儿比他去哪里上学更难。没有地方愿意要一个自闭症青年,哪怕是体力活,人家根本不敢接收他。


后来韩爸爸带着宇航北漂,来到了北京顺义。经过评估和培训后,宇航顺利入职。


如今的他,每天早晨7点起床,走路五分钟到公司,他在自己的工作台旁,熟练地夹着金属圆环,分拣从流水线上制作好的磁芯配件。


他非常专注,静静地完成手头的工作,每个月可以拿到三千元的薪水。


关于大龄自闭症的就业与安置问题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。就业率低,就业面窄是现状,即便没有公司愿意向他们敞开大门,也有不少家长尝试突破困境,帮孩子谋取出路,在新闻中我们也能看到:


“家长老师开餐厅,店员是自闭症孩子”、“家长开花房,这里成为自闭症少年的就业实习地”、“家长开巧克力店,教自闭症孩子做巧克力”等等。除此之外,也有很多来自于社会的力量扶持着自闭症孩子的就业与安置问题。

 

其实从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,大龄自闭症当中有很多潜力无限的人存在,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平台与机会。尺如花,静观见其美;寸似茶,细品得其味,最后希望大家摒弃偏见,正确看待自闭症人士,让大龄自闭症人士可以拥有展现自己的平台。


其他新闻